顺风车这碗“细糠 ”,嘀嗒终究难以下咽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 ,顺风车的安全问题,又一次给嘀嗒出行亮了一张“黄牌”。
在此次事件中,一名19岁的在校大学生在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时 ,因拒绝司机绕路,被司机在高速路上赶下车,并导致其脚踝受伤。
事件发生后,嘀嗒出行迅速作出回应 ,表示已封禁涉事司机账号,并正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相关部门也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对涉事司机进行了罚款和行政拘留处罚。不过 ,在社交平台,对此事件的讨论并未结束。不少网友在对嘀嗒出行的管理漏洞提出质疑的也对顺风车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事实上,在顺风车这条道路上 ,安全始终是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高悬在从业者头上 。对于以“顺风车平台”定位的嘀嗒出行而言,这柄剑尤为锋利。
很显然 ,这次“高速甩客 ”事件,不是嘀嗒出行面对的第一张黄牌,也将不是最后一张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嘀嗒出行都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将这一风险控制到最低,以防范那些未尽可知的风险。
一 、不仅仅是“甩客”
“嘀嗒是时候对平台隐藏的一些问题产生重视了 。”在看到“高速甩客”事件后 ,作为嘀嗒出行的“资深用户 ”,林妙并不意外。
林妙住在河北省燕郊开发区,她很早便接触到了嘀嗒出行 ,“去机场或者高铁,或者特殊情况下通勤,顺风车都是最好的选择。”
林妙使用嘀嗒出行已超6年 ,她告诉《听筒Tech》,最初接触到嘀嗒出行,主要是因为便宜 ,“没有嘀嗒之前,我去机场,经常会找专门拉客的(司机) ,最大的问题是价格高 。去一次机场,需要100元。”
彼时,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嘀嗒出行,以“低价 ”的优势 ,迅速吸引住了林妙,“刚开始的时候,用嘀嗒拼车(嘀嗒出行前身)去机场 ,叠加优惠券之后,只需要20多元。即便是现在,也只需要花费不到40元 。”林妙承认 ,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虽然目前她还没有遇到过“安全”问题,但不愉快的事常会发生。要求线下交易 ,是常有的事。
“以前嘀嗒上拼到的司机,多半是真正的私家车主,顺路拼客 ,挣点油费,很少出现要求线下交易的情况 。 ”但很快,林妙发现,越来越多的司机会迅速接下自己发出的订单 ,直到临出发前,司机才会打来电话,要求线下交易 ,并要求“加钱”,如果不同意,司机会临时取消订单。“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也让人非常无语。”林妙告诉《听筒Tech》,临时取消订单,会因为无法及时再另约到车 ,因而导致耽误行程,“好几次,不得不同意他临时线下交易。 ”“很明显 ,这些司机并不是真正的私家车主,而是过去那些专门跑车的‘黑车’ 。”林妙尝试过投诉至嘀嗒平台,但平台给出的反馈顶多是“扣除司机积分”,或者“封停司机账号 ” ,但实际上,这对林妙而言,这种处罚 ,意义并不大。
很多情况下,“独享”也是形同虚设。林妙便经常碰到“独享”订单时,司机会搭载其他乘客 ,而在对司机提出质疑时,司机会告诉他,“这是家人 ,顺路 。”除此之外,“超时等客 ”、“临时取消订单”、“不按路线行驶”等问题,在林妙几年的使用过程中 ,都曾遇到过。
很多情况,林妙均会抱着“事化小,小事化了 ”的原则,也就不了了之 ,“最主要的原因是,即便投诉到平台,顶多也是‘扣分’ ,对我而言,意义不大。”
图:嘀嗒出行的黑猫投诉情况
来源:嘀嗒出行APP 《听筒Tech》截于2025年1月8日
不仅仅是林妙,事实上 ,《听筒Tech》发现,截至2025年1月8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嘀嗒出行平台累计投诉量高达21749件,投诉人不仅有乘客还有司机,投诉问题涉及乱扣费乱罚款 、独享却有其他乘客、车辆信息不符、客服不作为等 。
二、无处不在的“伪私车”
从过往的经验而言 ,“安全 ”,始终是高悬在顺风车领域的一条无人可越的红线,这条红线,一碰即碎。“伪私车 ,真运营”,是顺风车领域众所周知的秘密,嘀嗒出行亦无从避免。在社交平台上 ,不少网友吐槽,“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私家车主,是专门跑车的‘黑车’ 。”《听筒Tech》亦尝试注册成为嘀嗒车主。在整个注册过程中 ,仅需要完成实名认证后,上传驾驶证和行驶证,便可通过审核完成注册并开始接单。
图:嘀嗒出行的车主注册页面及认证规则
来源:嘀嗒出行APP 《听筒Tech》截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嘀嗒能够对车主采取“扣分 ”或“封号”措施,但对于“封号”的车主,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封 ” 。
强哥是一名“专门跑运营”的嘀嗒车主 ,他告诉《听筒Tech》,实际上,封号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换个人重新注册就可以。”
为了保障收入 ,强哥会多平台注册账号“跑业务”,诸多时候,因为“导航地图不准确 ” ,或者“路线不方便”,他们会在接单后,不按地图行驶 ,“并不影响账号积分。”
另一位嘀嗒车主马少亦承认,他是专门租车来跑“顺风车 ”的,“我专门跑长途 ,赚的钱比网约车多。”
马少告诉《听筒Tech》,顺风车注册比网约车更容易,他身边不少车主便是通过租车来跑顺风车的 。
正如马少所言 ,公开资料显示,网约车注册,车主需要考取双证(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顺风车对此并没有要求。很显然 ,这种情况在嘀嗒出行并不少见。早在2024年10月,浙江在线曾报道一起乘客乘坐嘀嗒顺风车在高速上遭遇顺风车刹车失灵事件 。经核实后发现,涉事车辆实际上是打着顺风车名义的运营车辆 ,并非私家车。
另据媒体报道,2024年10月,嘀嗒出行的运营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处罚了4次 ,合计罚款9万元,每次处罚的原因均是“使用的小型轿车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行为” ,这4次处罚是嘀嗒出行历史上首次因合规问题被处罚。对此,强哥和马少均表示“没什么可奇怪的 ” 。
“平台不会有那么多办法来分辨出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私家车。”强哥承认,对于专门“跑车”的他们而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上,不仅仅是嘀嗒出行,“伪私车”这一现象 ,在其他平台上同样存在 。这对整个顺风车行业而言,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便意味着,“安全”这把利剑 ,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落到其中一家的头上。
三 、主吃“顺风饭 ”的嘀嗒
有意思的是,尽管“高速甩客”事件连续多日被推上热搜,但不少在南方的网友却对嘀嗒出行并不了解 。“没用过”“很少用” ,《听筒Tech》在多个微信群中咨询“是否用过嘀嗒出行 ”时,这是不少坐标位于南方的网友的回复。但实际上,嘀嗒出行并不是出行领域的新兵。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 ,2024年刚刚过完10岁生日。
更重要的是,2024年6月,嘀嗒出行在港交所上市 ,是名副其实的“共享出行第一股” 。其同行如滴滴出行和哈啰出行等,截至目前,均未能如愿。一开始,嘀嗒出行瞄准的便是“顺风车”赛道 ,按照嘀嗒出行最初的想法,是“旨在减少私家车出现空座的浪费情况 ”。彼时,在诸多小区的社区群里 ,会经常看到“嘀嗒拼车”的推广信息 。林妙也是在此情况下,接触到的嘀嗒,“刚开始的时候 ,1元便能拼到上下班顺路的私家车,很快我便发现,身边用的人越来越多。”或许正是得益于“空闲私家车座位 ”这一巨大的无人市场 ,嘀嗒出行起量的速度很快。
在顺风车领域,嘀嗒出行迅速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研报告,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 ,嘀嗒出行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占据了66.5%的市场份额。也是在2019年,嘀嗒出行实现了盈利,当年净利润为1.72亿元(人民币)。直到其他同行杀入赛道之前 ,嘀嗒出行的顺风车霸主地位始终无人撼动 。但遗憾的是,当市场嗅到“顺风车”这一蛋糕时,意味着撒杀由此开启。
2019年1月 ,哈啰出行正式上线顺风车业务;2019年底,滴滴重新推出顺风车业务。几乎同一时间,高德地图、T3出行均启动了顺风车业务 。在诸多平台的围攻下 ,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压。
到2023年,嘀嗒出行变成了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
公开的数据显示,2023年 ,按交易总额计,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为31.8%,同期 ,哈啰出行、滴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4% 、17.3%;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为31.0%,同期,哈啰出行、滴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7.9%、17.2%。
林妙亦承认 ,近两年来,她也开始使用其他平台拼顺风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 ,有时候,通过领券,其他平台会比嘀嗒出行便宜 ,“比如从机场回家,滴滴领券后,比嘀嗒会便宜 。 ”当然 ,更重要的是,林妙觉得滴滴能够给她更多安全感,“无论如何 ,滴滴给我的安全感会强一些,这两年,我用滴滴的时候越来越多。”而坐标南方的小可则直言,“拼车的时候 ,我们很少用嘀嗒,基本都是哈啰。”这对嘀嗒出行而言,是致命的威胁 。毕竟对于嘀嗒出行而言 ,顺风车业务是“主食 ”,是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
而在其他平台眼里,顺风车生意 ,只不过是“辅食”。在嘀嗒出行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顺风车对平台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 ,嘀嗒出行的顺风车收入占总收入的96.3%,去年同期占比为94.4%。而在2021年,顺风车业务收入占嘀嗒出行营收的比重为89%。这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
“单一业务占比依赖过于严重,无论对于哪一家企业而言,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便对《听筒Tech》直言,尤其是顺风车业务 ,本身就是一门风险极大的生意。
图:嘀嗒出行的股价走势来源:老虎证券 《听筒Tech》截于2025年1月8日港股盘后
实际上,这一风险,在此次“高速甩客 ”事件之后 ,在资本市场亦有所体现 。事件发生后,嘀嗒出行二级市场的股价便持续下跌。2024年12月30日的1.78港元/股,跌至2025年1月8日的1.44港元/股 ,市值仅剩14.34亿港币。
(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