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明白什么事情(道理、原理)后,投资水平大幅提升 ,开始更多地赚钱/更少地亏钱的?”
去年12月时,我在雪球上发了一个提问贴,结果收获了一个极高质量评论区,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投资进阶的心路历程。
这条贴共获得了1245条评论 、239次转发和348个点赞 ,我选择了34条回复,跟各位分享(你也可以点击链接,移步阅读所有评论) 。
我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我在明白这3句话后 ,投资思考开始快速提升。
一、网友:明白这个道理,让我快速进步
@钟晓渡
1. 市场上机会永远很多,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是很少的;
2. 你来市场是来赚钱的 ,不是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卡爾妹
起初先想怎样大赚的时候,却总是亏钱。后来反过来先想怎样不亏钱的时候,却持续赚钱 。
@呆呆啊呆呆
1. 轻预测 ,重应对。
2. 做好账户以及心态的对冲和平衡。高仓位就要心态上看空,低仓位就要心态上看多,而不是相反 。
3. 账户波动率越来越低 ,胜率越来越高后,复利自然就出来了。复利是结果,但需要优化的是流程。
@STH_
1. 永远盯着现金流:一元钱能买多少现金流,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内生性增长是多少 ,管理层最终会将多少现金流回报给股东 。
2. 做最复杂的思考与研究,做最简单的决策。
第一部分让我的情绪往往和市场相反:没有任何实质的现金流负面影响、只是股价跌了,那其实意味着长期复投的回报率提升(30x pcf跌到25x、20x是纯粹的挨打 ,但低于15x pcf时下跌带来的复投复利是极其明显的)。
第二部分,挺多投资者不想去进行深度研究,总是去简化研究过程从而让决策看起来很简单 ,但却建立在很多并不确定的假设上 。在我心中,简单的决策应该是来源于把所有变量吃透后留足容错空间的松弛感。
@Zeka_mashi
明白我是个二百五以后。
@希尓瑞斯
不再用绝对视角对错二元论去看市场,替换为相对视角下:懂的多与少 、理解的快与慢、情绪的波动、客观约束 ,然后与市场的相处就融洽了很多,我骂它和它折磨我的次数都少了 。
@文景当学于东来
任正非:“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就变得伟大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投资。
@庶人哑士
管理层非常重要。不和烂人做生意 ,不和猪摔跤 。
@鲨鱼投资者
明白自己没有研究股票的能力,转向ETF和可转债后,才开始更多地赚钱的。
@浊静徐清
当你明白,股票就是公司的一部分后 ,一切将迎刃而解。这是所有投资者,开悟的起点 。
@迷雾米雨_Lancet
企业有生命周期,寿命各有长短 ,终会衰财消亡。那些常青树都是极其个别的幸存者偏差。
@有一点理性
来个黑色幽默,我在经历过严重亏损以后,投资水平大幅提升:因为目前干脆暂停投资了 ,才发现只存钱的零回报率也可以是一件挺好的事,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这种心理 。我目前没有赚钱,但我暂时也没有再经历那种程度的失去了。
@芒格主义者
商业模式第一 ,企业文化第二,估值第三。但是呢,首先排除估值和负债太高的 。不要担心买不到好公司或者买不到便宜的价格 ,耐心可以替自己省掉很多未来的麻烦。
@吃股息的钓鱼佬
再好的公司也不能买贵了。
@幸运的百分之一
耐心是一种非常稀缺而宝贵的品质 。明白这一点后,亏得少多了。
@二把刀价投S
1. 人会成为自己该成为的样子,股票也是。
2. 公司只有一位买家,就是公司自己 ,人也是。
有了这两句以后,不再心存侥幸,后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 ,正确看待市场波动,只找一尺栏杆,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会选择并承担后果等等 。
@壹星
改错定生智慧,当发现自己错了,及时止损 ,不要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不要想着回本再卖。当下定决心把一笔笔亏损的股票割肉之后,感觉投资就开始顺起来了,也开始扭亏为盈。
改正错误 ,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
@在深圳湾拾纸皮
估值远比成长更重要,当我领悟了这点 ,并努力去践行它,从此星辰大海。
@择日再死
不要用杠杆。
@大暑吃红薯
先胜而后战,也就是先想着不亏钱 。
@帽儿sqd
永远不要为好公司付出过高的价格。我们在好公司上可能亏得更多。
@light2015
投资要认准正规交易所 。
@LTP_M
钱是赚不完的 ,但是可以亏完,所以买入的条件一定要苛刻,没有参与的机会如果后来发现是错失的好机会也不惋惜。
@一周动一次
自从我不再研究K线之后。
@耐烦功夫要到家
看到这个问题后 ,第一反应是不敢回答 。假设投资需要10年去验证,之前走过弯路的话,可能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投资经验?这么多评论怀疑有多少人的投资水平提升本身是错误的认知呢?
@白歆羽
0. 不要亏损 ,慢慢变富。
1.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 能力圈+好公司+安全边际。
3. 只跨一尺栏 。
4. 先看生意模式。
5. 别四处看了,市场先生就是你自己。
6. buy to keep 。
@地板高Midas
也尝试回答下这个问题。想来想去,受益最大的还是段永平说的几句话。
1. 如果一件事你知道是错的,立即止损 ,多大的损失也是最小的损失 。
2. 做对的事,首先就是不做不对的事。这两点我还只是明白,但还没完全做到 ,可能做到了八九成吧,已经受益无穷。今年“做到”而不止“明白”的,是更有耐心 ,平常心了,看账户的时间和次数都越来越少 。
@完美的投资艺术家
不要相信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想法,诸如“小市值就会涨”之类的。多想想“凭啥会涨 ” ,就能赚到钱了(不过大概率这个问题想明白也就不想投资A股了)。
@不明真相小散户
选股看商业模式,估值看自由现金流,从这以后投资不再迷茫 ,虽然好像看得懂的股票更少了,能买的也极少了 。
@浅水沙金
1. 明白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 投资得算好账;
3. 固守能力圈,别高估自己。
@帽儿sqd
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中自己就是食物链的最末端。那好,我就离开这个食物链。去那些没人爱玩的大家伙那里 。
@资深周期信徒
做一个弱者 ,低估分散平均赢,不看长远,只应对当前 ,坚信万物皆周期,不信什么星辰大海。
@无尽yxj
错了的事情就是错了,不要因为回撤再加仓;对了的事情是对的 ,不要因为涨了不敢加。
@梅罗好兄弟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保证不亏 ,再想盈利 。
二 、让我投资进阶的3句话
这大概是一个我永久保留的雪球贴,因为很多评论都真诚、深刻与有趣,推荐各位读者移步阅读。
我回顾自己17年的股票历程——哇 ,居然这么久了——确实是存在“领悟某个道理,一切突然改变”的情况,但这种改变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这种改变往往只有你自己知道,外人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你的成长与改变 。
因为成长存在时滞。改变 ,只能从心开始 、从脑袋开始,逐步落实到行动,再过一段时间 ,最后才在“记分牌”上表现出来。
曾有朋友跟我说,个人成长的“时滞 ”大概是2~3年——这意味着,哪怕你已经快速成长、脱胎换骨 ,但外部记分卡依然要很久才反映出来 。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在此,我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你是在明白什么道理后,投资水平大幅提升的?
答:我在明白3句话后 ,投资思考快速提升,很多原来觉得困扰的问题,开始逐步解开。
这三句话是:
1. 股市是会吃人的;
2. 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3. 只有一个真实世界 。
三、“股市是会吃人的”
第一句是:股市是会吃人的。
新股民往往表露出一种新手独有的自信——你也可以说 ,那是一种“清澈的愚蠢”。
在“新手保护期 ”时,新手很容易误会自己是天纵奇才,巴芒索罗不过如此,直到某天被咬一口 ,才意识到:股市原来是会吃人的——我必须承认,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股市是会吃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这不是一个好玩的东西;这不是一个取乐的地方;这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你必须小心翼翼,你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未经训练的人士 ,请勿轻易尝试 。
如果你想找乐子,你应该去打游戏 、打扑克牌;
如果你想找刺激,你应该去坐过山车、去蹦极——没错 ,蹦极都比炒股安全,至少你会系安全绳。
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股市惨案”,你就知道“股市是会吃人的 ”——不完全是修辞手法。
股市 ,就是会吃掉一个人的财富、青春 、希望与幸福 。
这让我想起《论语》一则。
子路问老师,“如果你要指挥三军,你要选谁?”
孔子回答很有趣:“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孔子说,赤手打虎 ,徒步渡河,死了都不知道后悔,我才不选这种人;我要选的话 ,一定选“面对事情能恐惧 ”、足智多谋能成事的人。
“临事而惧”——对事情知道害怕,也是一种宝贵的素质。
当你知道害怕,你才会严肃认真 ,你才会小心谨慎,你才会筹备万全、系好安全带——由此,学习开始了 ,思考开始了,反思也开始 。
到了这一步,新股民就开始长大了。
老子曰: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四、“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第二句话是: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曾花很长时间学习《老子》,得到的一个宝贵启发就是:“無”是很有力量的。
所谓無,有很多解释 ,其中一个简单应用是: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做法;
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
什么都不想 ,也是一种想法 。
人类似乎在生物学意义上,就患有多动症 、妄想者,脑袋里有飘来飘去的三千念头 ,手头如果不做点什么,就会坐立不安。
股市中人尤其如此。股民总有一种有莫名其妙的紧迫感,有时候觉得一定要买 ,有时候觉得一定要卖 。
但其实,你永远具有一种隐性权利: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你不一定要买,你不一定要卖;
你不一定要入市 ,你也不一定要退市。
进退之间,攻防之间,存在大量空白的战略冗余,那就是:什么都不做 。
永远保留策略冗余 ,永远保留“什么都不做 ”的选项,你会得到自由。
我曾在2023年写过一篇文章《只存钱不投资,也挺好》 ,有两句话挺有趣:
记得曾有人说,在金融领域里最危险的一句话是“这次不一样”;
朋友涤纶说,在金融市场最危险的一句短语是“have to”(必须、不得不)。
别让自己陷入“have to ”的境地 ,也记得:
没有啥不得不做的 。
五、“只有一个真实世界”
第三句话是:只有一个真实世界。
2016年的夏日午后,我独自在咖啡厅看书,忽然闪过一个“a~ha”时刻。
我忽然意识到 ,股民的想法是割裂的,他们往往默认:股市与现实,是两个世界——因此 ,股民的脑袋里存在两套规律 、存在两套逻辑,乃至存在两套价值观 。
一套叫股市,一套叫现实。
但慢着!
格雷厄姆不是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吗?
如果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那就意味着:股票与公司,二者根本就是一回事。
如果这二者是合一的,那又何来两套逻辑之说?又何来两个世界之说?
要么 ,就是格雷厄姆错了。
要么,就是格雷厄姆没错 。
但要是他没错的话……会怎么样……?
我的脑袋开始不受控制地飞速运转。
一整个下午,我都尝试以“只有一个世界、只有一套逻辑 ”为前提 ,重新思考价值投资的理论框架:股票的定义、市场先生 、安全边际、能力圈,等等。
我知道这句话有点反常识,现实中也很难做到 ,说出来就像乌托邦一样 。
但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有人可以将这句话做出来呢?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的名言不断飘过我的脑海:
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勉强翻译就是:最聪明的投资,就是最像生意的投资。
那是不是说:如果能将生意与股票合一 ,这就是最聪明的投资……?
我以一个反常识的观点为前提,重新构筑了自己的投资体系——不,我只是重新学习了价值投资。
接着,一个一个问题开始浮现 ,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
最后我忽然发现:格雷厄姆是对的,巴菲特是对的,芒格是对的。
他们早就说破了价值投资的奥秘 ,但我的思维误区在于,我执拗地以为“存在两个世界”,所以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
从那一天开始 ,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开始快速提升,很多以前困扰许久的问题 ,我都开始一一解决。
直到现在,我都很难向别人解释这种感觉,一说就像是神棍一样。
但我的投资思考提升 ,确实是从那个夏日午后开始的 。